2050之道
每年参加完2050大会,我总是要写一篇文章的。写文章、记录感想、随手记,其实不难。真正困难的是为这篇文章起一个合适的标题。我的前两篇,是统一的《作为XX的2050》,本来这次也想套用,结果发现套不上。结果思前想后,只能选择现在的这个标题。列为看官,请先往下读吧。
今年在2050,我听了大量的新生论坛,其中的很多场演讲和演讲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特别的,还是詹娜老师。她是坐在轮椅上,被人抬上演讲台的。但是讲着讲着,她从轮椅上站起来了。然后又戴上了一个眼罩,首次以盲人的状态,完成了剩下的演讲。
她的演讲主题是:《为更包容有爱的2050而设计》。但是,她生动的演示了,一个残障人士如果真的来到2050参加活动,将会感受到多少的困难?当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有多少地方她是去不了的?当一个人只有手里的导盲杖,她又会发现多少不能去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听不见,现场的演讲只有翻译之后的语言字幕,却没有手语翻译。
所以,詹娜老师说:本来他们是让我邀请一些残障的朋友过来参加2050,但是我想还是我自己先来体验一下吧。
描写这场演讲,并不是想批评2050大会、或者云栖小镇。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活动场馆,我们的大会组织者,都很少会考虑“无障碍与包容性设计”的问题。希望明年的2050大会,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改进。
作为2050的常客,我们这些“老人”已经都很熟练了。先把心理预期设置为0,然后遇到的一切都是惊喜。之前的两篇文章,我也分析过一些现象。这篇文章里,我也再讲一些感受吧。
混乱是故意的,这是我听到的某一个朋友的评论:“XXX这些 bug ,他们就是故意这么干的”。其实,我觉得还好,2050的组织者就那几个人。他们并不是故意要制造混乱,仅仅是“在时间、精力都不足的情况,优先考虑XXXX那些方面了。”
一俊遮百丑,反正事情充满变化,一切都不可预料。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的考虑一个大会的方方面面。所以策略就很简单:尽可能制造一些令人难忘的亮点。让人在离开2050的时候,念念不忘,甚至主动传播。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群内的传播,将在各个角落里产生的亮点及时传播出来,让大家产生一种分身乏术的遗憾之感。让人产生一种,我下次还得再来的决心。
青年总是会带来惊喜,这次在2050,我遇到了好多令人惊叹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比如在辩论场上侃侃而谈的高中生,尝试为盲人做无障碍设计的高中生,还有颇具传销首领气质的大学生社团负责人(他一定要把更多的学弟学妹从学校里带出来)。还有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两个高一的小朋友,因为听说我是产品经理,就跑来问我一些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眼界的广度,无论是自身观点的流畅表达,还是在与人交流时的落落大方,都非常的了不起!
E 人天堂、I 人地狱,这也是某一位朋友的评论。说实话,我也深有同感。如果你足够E,你可以在2050找到太多的大牛、老师、甚至以前只能仰望的偶像,直接冲过去,拉他拍照,找他聊天,介绍自己,提出疑问。那天我混入了一个浙大人的团聚,就听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上一次的2050大会,她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还找到了现在的老公。总之,你得更 E 一点,奇遇就会发生。
2050有一个重要的口号:把你的热爱,带到2050来!带来干嘛呢?当然是分享给更多的人。不仅仅是与同好一起分享,更重要的是尝试招揽更多新的同好。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韩子君给大家带来了坎道尔山地电影节的两部纪录片,一部是记述一群在高山之巅走“扁带”的冒险家,他们来到了挪威,想要一边走在扁带上,一边试图碰到正巧出现的极光。经历了千难万险,当暴风骤雪突然停止,天地都安静下来,绚烂的极光在天空中流动时,人站在万丈高空的扁带之上,一切都仿佛是值得的。
另一部纪录片,其实更加感人。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攀岩世界冠军,却因为意外摔伤脊椎,在休息了几年之后,虽然无法再去攀岩,却发下宏愿,要在一年之内攀登阿尔卑斯山区一共8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依然是艰险,依然是各种困苦,但是她的自述却很简单:我喜欢待在山里的感觉。
总的来说,登山、探险的纪录片,其中的主人公往往都不会直接说:“为什么我要去登山”,或者“我就是喜欢登山”。而是会说:“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如果没有处在危险之中,我会觉得自己好像没有活着”。总之,他会促使人去思考:什么才是不顾一切的热爱?
超级工程,为何是国运的体现?中国工程院的胡文瑞院士,在2050学习节的开场演讲,就给大家介绍了他们超级工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这个“相当枯燥”的演讲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超级工程数量与文明程度成正比关系,反之亦然”。另外一个结论是关于近代超级工程的:“超级工程数量与工业化规模和程度成正比关系”。
在演讲现场,胡院士展示了一张图表:1400年来中华民族国运图或权利、财富图。在盛世王朝,超级工程数量较多,例如唐朝有12个,北宋+南宋有12个。近代(1840年)以来,清朝22个,民国20个。但是1949年之后,至2020年为止,新中国共有257个超级工程!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我想,在现场听到这场演讲的朋友,应该会深受感动吧!
社会企业为啥难,因为他们既要又要还要。我还去听了好几场社会企业的创办者与支持者的演讲,不过《50%以上的青年创业者会选择“社会创业”,为什么?》这样的布道,就会让人觉得情绪过于饱满——“这个坑我不能跳”。而希瑞的演讲《来聊聊社企创业为啥这么难?这么难,你还愿来挑战吗?》,却让我理解了这些社会企业的创业者,会处在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艰难境况之下。那都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追求,也是令人钦佩的坚持。所以我越发认为:不会有50%以上的青年,选择“社会创业”,能够有1%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学中医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杨赛和一燕之前就办了一个“所言吉事”的播客电台,这次在2050,她们发起了一个“所言吉事团聚”,结果一堆人躺着就把天聊了(很遗憾,我在参加开源人团聚)。在后面的新生论坛,我也听了一燕的演讲《机器都这么智能了,为什么我还在学习?》,其实还是在说她们学习中医的心路历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燕如何学会了放松,学会了玩,学会不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计划。正如杨赛的新歌《真实少年与觉知少年的生命力》里唱的那样:
如果你有干劲儿就去干吧去干吧,
干它个认认真真明明白白啦!
如果你没干劲儿就歇歇吧歇歇吧,
理直气壮躺平摸鱼无所事事啦!
要我说这没关系没关系呀没关系,
因为这就是就是你真实的你呀!
面对科技、城市与各行各业的专家,人类学家在想什么?还有一场名为《科技·城市·我》的新生论坛,后面圆桌讨论的部分非常有意思,梦溪论坛的设计师:一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刘广荣,被两位人类学家:陈茁和菲利浦,问得都有点郁闷了。以我对于人类学的一点浅薄的了解,这是一门非常注重站在人的立场出发,进行反思的学科。经常能够发现一些从特定专业(建筑设计师、产品经理之类)的角度,无法理解或难以预料到的问题。
不过,在现场的时候,我却站在一名产品经理的立场,为设计师做了一段辩护。所谓:一时怼人一时爽,一直怼人就不太好了。
心平气和的表达的话,我想传递的思考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一方面在不断进步,一方面也有高下之分。人类学提供的反思素材固然很好,但是专业水准的体现就在于,是否能够避免犯下太多的,一厢情愿的错误。
当我想招揽更多的开源人时,我是怎么做的?在2050有一个我发起的开源人团聚,其实那才是我的“主战场”。虽然与其他朋友交流他们的“道”会给我很多启发。其实,我也是想去传自己的“道”的。在2楼的五云厅,我们在一个大厅里有好几百人,有参加学习节的,有参加 Datawhale 团聚的,有参加集智俱乐部团聚的,当然还有开源人的团聚。随着我们热火朝天的交流不断进行,我们惊喜发现,开源人团聚的这个角落里,人越聚越多了。其中杭州电子科大的“传销头目”,也是Datawhale 成员的张哲铭,就提到了他为啥要把自己的这么多学弟、学妹们带出来“见世面”?因为,“在学校里,视野受限”。其实,我倒是觉得: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方方面面提供的选择、甚至做好的攻略,都已经太多了。各方都在努力的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牵扯他们的精力,诱使他们成为“我们这边的人”。
当然,其实我也在这么干。“诱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成为开源人”。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各凭本事,看各家的手段高低。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推荐的这条道路,真的能够为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总不能纯忽悠吧)。
这次在2050,其实我遇到了非常多、非常厉害的青年,甚至有两个高一的小妹妹,跑过来问我:“请问产品经理与职业经理人,有什么区别?”、“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哪个方向更好?”、“我发现似乎社会上对于创业者,相对于职业经理人,会有更高的评价?”
我都惊呆了,这是才上高一的孩子吗?于是她说:“我在考虑,大学是不是要去读一个商学院,还是别的什么专业。”——真的很佩服。
在介绍了不少关于“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之后,其中一个小妹妹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职业生涯,成功吗?”
在沉默(斟酌)了挺长一段时间后,我回答到:“应该不能用成功来描述,怎么也算不上(成功)。或者说,以是否成功来衡量职业生涯,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的自我评价是: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比较重要。”
正如在上文描述的,大家都想在2050布道,想传递自己的热爱,也想招揽更多的(未来)同道。但是,从受众,也就是我们想要影响的这些青年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见多识广,也更加思虑周详。如果将我代入他们的角色,来到2050的感受可能会是:“这个很好玩,那个也很有意思,这个人讲的比较有趣,那个人的介绍比较无趣”,真要做什么重大的人生决定,应该还不用太急。
从寻道的角度来说:我想那些平时就有很多深入思考的青年,再E一些,积极找人交流的话,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转载自丨阅读思考与生活
作者丨庄表伟
编辑丨段延星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开源项目更改许可证的时候,都大喊是云厂商逼的。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定档 11.2-3,COSCon'24 第九届中国开源年会暨开源社十周年嘉年华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