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Community的事特别来劲?





许银:公司跟社区最大不同可能是公司用明确的数字来衡量工作,简单说就是KPI导向工作,甚至在跟同事的协作中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导致有时候,社区的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但在工作中有时候比较困难,这是一个“自由”的问题。第二个是“边界”问题,在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想法去协商,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但是在公司这一点有时难以做到。还有一点,有时在社区更容易做一些正确的事情,你觉得这个事情对社区好对你自己好就可以去执行,社区不会有人反对,大部分人会支持你。但在工作中,这个事情正确,但如果与你的KPI相违背,基本上没有人会支持你,而且从你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对你工作本身是不利的。所以很多时候基于KPI来定工作内容,二者差别挺大的。

姜宁:社区里做事情时,很多人之间的协作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关系。不能用在公司里面主管或领导对下属派发任务的方式协作,企业主管派发任务的过程中,执行者可能想做也得做,不想做也得做。在社区里面更多的是一个愿景,把这个愿景分享给大家,讲明白后,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这方面我觉得Cynthia应该理解,我去年跟Cynthia合作的时候有大部分工作内容是跟志愿者之间进行协同,此前我没有做过志愿者管理,Cynthia当时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

Cynthia:公司和社区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公司可能是以OKR为导向的,公司是一个商业行为,在做所有的事情的时候,肯定是要为公司的商业目标去贡献的。社区更多的是以兴趣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机密的东西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非常类似。很大的区别是,在社区贡献是因为大家的兴趣和喜好,不会是以工资或者收入为导向,更容易发自本心做一些事情。志愿者参与进来的时候,大家目的也很纯粹。比如Apache Asia,大家参与进来只是希望它能办的更好,所有人的力气往一个方向去使,这样往往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会比OKR为导向的结果更好一些。

姜宁:我觉得这块儿主要还是在协作层面上的,大家都朝着同样的目标,或大家认同的这个过程是需要花时间的,而不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上传下达就可以。我认为在企业内部如果要投入大量资源,可能用这种形式推进会更快一点。去年我最大的一个体会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感觉到一个人主力推进特别累。其实我也不能给大家派很多活儿,但我发现在开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大家自愿来认领的工作,更多的是大家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因为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公开场合里面去做的,这个过程中,大家除了要有承诺,还需要赢得认可,所以我觉得投入都会比在工作场景中更多。
 
本文内容源自首届技术播客月中我们和姜宁老师的 ALC Beijing Podcast 串台录制的特别节目,有关首届技术播客月详细介绍传送门:《首届技术播客月开播在即》欢迎关注开源社公众号(kaiyuanshe)获取最新动态。



姜宁:在这方面背后有一些小的激励机制。我前段时间跟圳虎聊,因为他的专业是社会学,发现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组织研究很多。

李圳虎:我刚听到各位谈到很多在公司里边做事情,它有KPI和很多量化的指标和要求,与个人参与开源社区来比较,是两个相对不同的状态。这里我也注意到另外一个小细节,其实许银老师和Cynthia老师最开始并不是专职做社区运营的,而是有一个职业的转换,是什么东西推动或激励着你们决定走上这样一条专职的开发者社区运营的职业道路的?又有哪些通过参与社区得到一些成长机会?

许银:我最早是做程序员的,其实我的性格属于比较开放的,是比较活泼的程序员,严格意义上我可能不太是一个合格的程序员。2016年接触社区后,虽然也还是跟程序员打交道比较多,但过程中发现我可能更喜欢做这件事情,参加社区的活动越来越多,也慢慢了解到社区运营和相关工作后,就通过社区层面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也通过这个社区认识了我现在的领导并通过了面试,这个契机帮我做了一个转变。我在程序员工作之中,大概做了两三年社区的事情,我对开发者有一定了解,对社区运营也有一定基础认识。对于我来说,参与社区促使了我的转变,职业生涯的转变也让我学到了一些经验,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去让我拓展的经验。否则如果本职工作不做而突然转行,是一件很难的事,整体有一点水到渠成的味道。

Cynthia:我刚才在想,姜宁在谈到关于企业和社区里面参与贡献有什么不一样,其实OKR一般都是以一年为一个指标来设定的,但参与到社区可能不会以一年来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OKR更像短期投资,也要考核你的短期收益,但参与到社区的话,更多时候就像长期的投资。我之前想生孩子,在当时我接触的领域里,很难有国内公司会同意一个已婚未孕的女生做全职,因为会考虑到作为女性可能生孩子后会有六个月的产假,要照顾小孩,没有办法去稳定地到投入到工作中,在那个时候我面临一个抉择,想干脆从HR领域直接跳,看有没有可能去跟互联网或科技领域接触。因为我自己的兴趣是在这,所以当时就参与到PyCon的一个组织里面,然后加入了PyCon China。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跟开发者接触,也会非常感兴趣以活动和大会为载体,贡献到开源的开发者社区里。我自己也是一个贡献到开源社区的一个获益者。在2019年的时候,微软要招跟开发者社区接触较深的人来负责项目,因为我有组织过几年PyCon China这个全球性的活动经验。微软这样的企业也非常欢迎,对全球性开发社区贡献过的人加入。当时我的Leader没有介意我已经接近四年没有工作过,一直以Volunteer的形式在开发者社区贡献,他们觉得这是加分项。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加入微软,之后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开发者社区运营,也接触到更多社区。以前我对开发者社区的理解,只是组织活动大家来交流,后来理解到,不同的人在不同活动里交流不同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在再去理解开发者生态的时候也会反思,比如用业余时间参与进来的人,除了工作和技能的诉求,可能也会有机会、薪资的诉求等。


Cynthia:这个问题的话从某种程度上和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很类似。我们在吸引大家一起来贡献到类似ApacheCon还是PyCon这样的一些开源大会,或相对中立开放的一个项目时,每个人参与的目的和兴趣爱好都不一样,我们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把优秀的开发者们放到不同的位置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也能很快地帮他们找到个人定位,他们也会更愿意长期的参与。除此之外,许银其本身就是一个很积极的人,也很喜欢贡献到社区里面来,所以我们除了志愿者工作以外,也会去探讨一下自己在公司的情况,或者说一些就业机会和职业规划。除了工作部分以外,平时也会有一些活动组织或者会一起庆祝生日,定期会有线下的聚会。因为彼此的关系很好,所以许银从谈恋爱到结婚生子,包括到我结婚生子的经历,彼此都非常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时候会觉得社区里面朋友的深度接触,已经远远高过在公司的同事,甚至是某些远亲。

许银: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不管对方是你在社区或者其他地方认识的人,如果你把他当做朋友,那就拿你对待朋友的最真诚的方式去相处。没必要刻意地去迎合,也没有必要因为在社区中,就有什么不一样。

姜宁:这个话题又回到了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问题,我们不用像在职场上带一些面具或者因为一些竞争关系,导致人际交往不近。在社区里更像是大学同窗或者是同宿舍的舍友,如果大家的性情合适,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社区里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事情,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录的这个播客,以及我们一起做的Apache Asia,做完回头想一想,这些人真的离你很近。今天会有这个话题,也是因为我们之前做ApacheCon2021的一个美好的体验,我们现在在做ApacheCon2022,所以这种关系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许银:刚刚江老师提到,在同事协作的过程中会担心越界的问题。比如,在大家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时,有时候不太好插手,怕会有抢功的误解。但是在社区,大部分情况下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你可以随时分享好想法,社区中的人也已经接受了这种协作方式,很欢迎互相之间的帮助和建议,这点在工作中是挺难得的。

姜宁:社区的本质就是有一件事情,我想去做就主动承担,不需要得到太多人的授权。当你一旦承诺之后,就要付出120%甚至150%的精力去把事做好。在社区中,我们所做的事情只要对整个社群是有意义的,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另外,针对抢功的问题,社区是在公共场合和大家进行协作,所有人所做的事情都留有印记,不会有抢功的困扰。最主要的一点是,我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这种激励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了这份激励,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了。
 

Cynthia:整理文档为例,我相信整理文档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整理文档的过程中,在校生可以同项目的老师直接对接沟通。在企业中,很多社区的老师已经是行业内的专家,大学生通过招聘从底层做起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直接与资深从业者进行合作,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在开源社区,你只要参与到老师们负责的项目中,就可以直接和老师们对话。

许银: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首先第一步是要先走出去,参与到某一个包含自己爱好或偏好的社区;接着去拓展自己的边界,挖掘自己能够坚持做下去或者喜欢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如果你在社区中不够主动,所做的事情都需要别的小伙伴来分配给你,我觉得很难能坚持下去,要主动拓展让别人知道你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才更有可能坚持做完。

姜宁:对于想要参与到社区中的同学来说,首先你要推开那扇门。我们现在举办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参与途径,大学生们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以较低的成本去和业界的KOL以及“大牛”们建立起联系。如果想在这个领域里扎根,这样的联系会使后续的合作或请教都变得更自然。比如我们七月份即将举办的ApacheCon2022和十月份的COSCon,如果大家对开源比较感兴趣或者想进一步认识到开源圈里的“大牛”们,那么参与到大会中就是一个特别好的途径。


Cynthia:首先,大家贡献到开源社区是义务的,更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其实对于社区来说,它不会予以任何金钱上形式的回报,就不存在甲方或乙方的交易,不会有很强的KPI。对于参与进开源社工作的新人来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了解社区的氛围和情况;第二阶段是提出建议优化社区。总结来说,在社区中你提出任何想法建议,或想实践,都不需要机遇。只要提出来后大家觉得认可,就会来参与一起做;反之,如果大家不认可,那么也会提出一些转变的方向或建议。在企业中可能反而没有这样轻松开放的讨论氛围。

许银:我觉得我就一句话——不用担心犯错。在企业中,你的试错成本可能很高,但在社区中是一个很好的点。举例来说,每年的开源年会,COSCon,包括ApacheCon也是,每次在某些关键点来临时,会发现很多问题还没解决,但最终你会发现很多人站出来把事情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有错,但社区的好处就是大家能主动站出来,承担并且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我觉得不用太担心犯错或试错,社区的好处就是有人会站出来帮你兜这个底。

姜宁:对于兜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大家的协同。如果出现了问题,社区成员不是去指责犯错的人,而是会有很多有经验的人提供自己的资源和解决办法,这样的协同会让我们更高效。发现了问题,我们不是要找到制造这个错误的人,而是有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修复这个错误。我觉得出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人都无视问题,互相推脱。在开源社区中,除了满腔热血的新进的贡献者们,还有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傅们,他们非常乐意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新来的同学,所以我们也不太担心会出现问题,总有一些办法把问题以一个圆满的方式解决。

  • 举办一个开发者活动/大会的心得和讨论

姜宁:把要做的工作及意义明确地告诉大家,另外明确出品人要做的事情并排列清楚之后告知出品人,要求出品人在规定时间完成。出品人也要对议题进行审查、挑选和查错,每周例会催一下进度,核心是告诉大家要做什么并且把要做的事情描绘清楚,如果不明确下来,协同工作中可能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Cynthia:开源社区很有魅力的一点,是大家能用仅有的业余时间去思考相关问题。大家平时都很忙,如果对大家提出明确的需求,事情说的越清楚,大家就会觉得越容易配合,做事情也会比较积极,这算是大家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在公司的项目中犯错,可能只是在公司内部被批评,如果是在开源社区没有完成应尽的职责,则是容易遭到整个行业的排挤。

姜宁:公司工作安排一般是直接发布,而开源社区的工作大多是自己认领的,一旦认领之后小伙伴们也会比较有责任心,坚持到最后。大家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一是大家的自主性,是“我”想做某件事情或是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计较太多的成本;二是因为大家参与开源社可能也只有业余时间能参与其中,上班还有工作,但最终的体验是会收到开源相关领域的赞赏和别人对付出的肯定,这些是可以把疲劳给抹去的,成就感很大,有精神寄托会让人觉得做这件事情还是有意义的。

  • 对有意愿参与开源社区的大学生想说的话

Cynthia:大家在开源社区贡献中,会接触到一些大厂的老师们,如果之后有相应的职业机会,提前接触这些老师们或者用人机构,相当于直接做了面试,可以规避一些不能真实反映个人能力的评判。有的大学生面试技能较弱,面试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不定因素,那么在参与到开源社区的过程中就是对个人能力很好的证明。除了大家的本职工作以外,开源社区的人长期贡献进来,还有业余时间去发光发热。

姜宁:大家现在参与到开源的这些活动中,更多的是在于结识到一些同样有想法,有干劲的人,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现在大家学历都比较高,但机会可能还不是很多,如果在开源社区这种公开场合有某些能力的体现,更能展露自己的特长,而这些特长刚好是企业需要,就更能得到青睐,这也是给大家展示自我的机会。

许银:长期在开源社区贡献,也会对领域或行业有更多认识补充,更利于大家发挥。



出品:开源社编辑部
作者:和灿阳 张雨晗 赵政瑛
审稿:袁睿斌 聂子涵

编辑:姚王薇

责编:沈于蓝

设计:张晨曦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中国开源大有可为,五年后全球开源100强中国应有30%份额


建成 5000 多间「梦想中心」后,他们决定将技术开源


内源和 Apache之道—如何学习开源


开源社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成员,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始终维持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的特点,是最早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开源项目” 为使命的开源社区联合体。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 为愿景,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推动中国开源社区成为全球开源体系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者。


2017 年,开源社转型为完全由个人成员组成,参照 ASF 等国际顶级开源基金会的治理模式运作。近八年来,链接了数万名开源人,集聚了上千名社区成员及志愿者、海内外数百位讲师,合作了近百家赞助、媒体、社区伙伴。